適應“三農”發展的實際形勢和對金融服務的有效需求,各地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精神,充分發揮對金融資源的配置功能,不斷增加支農信貸投放,提高支農服務效率和水平,為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提供了強大助力。
一、搭建政策平台,營造有利於更多資金投向“三農”的良好環境
人民銀行堅持有利於“三農”發展,有利於強農惠農的政策取向,有效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充分發揮信貸政策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為引導更多資金投向“三農”創造了良好條件。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實際,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將支農金融服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並實施了多項有利於增加支農信貸投放的措施。如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在全國率先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體制改革,並將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向縣域傾斜;山東省農村信用社推行了信貸專管員制度,農戶可持貸款證直接到營業櫃檯申辦借貸款,實現授信額度一次核定、週轉使用、隨用隨貸,進一步簡化了貸款程序;新疆、廣東、內蒙古等地涉農金融機構也相繼出台一系列提高“三農”金融服務質量的業務流程和管理規定。同時,各地政府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在風險補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如河南省在全轄縣域設立了以財政為依託的縣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江西省增加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湖南省在部分縣(市)建立了農業借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等。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大幅增長,年末餘額達到9.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4.8%。
二、推動創新業務,滿足“三農”發展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實際需求
金融機構根據“三農”發展的實際需求,開展了方式靈活、手段多樣的支農金融創新業務。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在中部六省和東北三省部分縣(市)開展的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有力助推了全國范圍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的開展。目前,各地已經推出的創新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一是擔保物創新。金融機構積極拓展擔保物範圍,使農戶和農村企業擁有的林權、倉單、土地經營權、水域使用權、農機具、訂單、應收賬款等資產和權利能夠有效發揮融資功能。二是通過開展“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專業市場+農戶”等信貸創新業務,將支農金融服務的對象範圍不斷向農業生產的上下游延伸。三是採取信用評價、信用增級等方式,推進信用放款。在繼續完善農戶小額信用借貸款和聯保貸款的基礎上,推出“農戶信用評價+信貸”、“道德信貸工程”、“小企業聯保借貸款”等產品,根據借款人自身信用或信用聯合體的信用等級確定授信額度,在為藉款人提供便利的同時,有力推動了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四是服務方式創新。金融機構相繼推出“農家樂”、“快匯通”、“陽光信貸”、“綠色通道”等惠農措施,有效提高了服務水平和效率。部分金融機構還積極探索將支農信貸與保險業務相結合,擴大與涉農擔保機構的合作,豐富了支農金融服務產品。據對200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超千億的十六個省(市)的調查,2009年金融機構開辦的各項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達150餘種。
三、密切關注民生,改善對農村經濟和社會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將改善民生作為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當地實際,積極開展針對農村經濟和社會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四川、廣西、江西、黑龍江、安徽等省金融機構推出返鄉農民工創業借貸款,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河北省採用銀團貸款形式,支持農村沼氣、農村飲水工程等項目建設;遼寧省通過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擴大了助學貸款政策的惠及範圍;雲南、河北等省金融機構根據農村新民居建設資金需求,積極發放農戶建房貸款;遼寧、安徽等省金融機構發放的巾幗創業貸款,幫助了一大批農村婦女獲得發展致富項目資金。四川省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農村建設、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重建及產業恢復的信貸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各地還積極圍繞“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為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金融機構根據縣域中小企業的實際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推出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助推縣域中小企業充分發揮支持地方經濟增長和吸納農村地區剩餘勞動力的作用。
截至2009年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餘額已達2.6萬億元,當年增量佔全部涉農借貸款增量的近三分之一。
四、加強體系建設,提高不斷改善支農金融服務的保障能力
各地金融機構和相關部門加強協作,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服務配套體系建設,為不斷改善支農金融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各地通過創建金融生態示範區,全方位提升對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投放和開展金融服務的吸引力,促進了當地支農金融服務工作的開展。如廣東省梅州市開展的創建金融生態示範市,以及廣西區百色市田東縣開展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均取得了明顯成效。二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09年年末,全國31個省(區、市)所轄的2682個縣中已有2372個縣開展了農戶信用檔案建設工作,2105個縣已建立農戶信用評價體系,共為1.1億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已建立信用檔案的農戶貸款餘額接近1萬億元。三是金融服務不斷向基層鄉鎮延伸。截至2009年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已由2009年6月末的2945個減少到2792個,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由708個減少到342個;北京等五省(市)實現金融機構全覆蓋,有20個省份實現服務全覆蓋。四是農村支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各地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刷卡無障礙示範街區”活動、農民工特色卡、“一卡通”、信貸員攜帶POS機上門等各類便民服務,組織現代支付結算知識宣傳,受到農民歡迎。農村金融機構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和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的數量不斷增加,農村地區支付系統覆蓋範圍不斷延伸。
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力度,今後應著力推進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級政府部門繼續為金融機構擴大支農信貸投放、深化支農金融服務營造良好環境,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完善涉農貸款擔保體系,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二是金融機構繼續完善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和機制,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在貸款抵(質)押方式、業務模式、貸款手續等方面,不斷滿足涉農企業、農戶金融需求的能力。三是加快推進農業保險工作,擴大政策性保險的覆蓋範圍。支持涉農企業增加直接融資,充分運用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