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資本”概念仍主要指物質形態的資本。在這一領域,經濟學尚未走出它的古典時期,雖然經濟學家貝克爾十幾年前在胡佛研究院撰寫了宣言式的文章“人力資本的時代”。而且,比他稍早,德魯克提出了“知識社會”這一觀念。在人力資本的時代,真正重要的資本不再是物質資本,而是由德魯克定義的“知識勞動者”所承載的知識,或“知識資本”。
二十世紀初葉,經濟學家費雪將“資本”定義為任何能夠在未來產生“現金流”(cash flow)的事物。此后,對經濟學家而言,資本概念可以涵蓋資本的任何形態,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費雪的這一思想,我認為,對希克斯在《價值與資本》一書中建立的并在后來為他帶來諾貝爾獎的資本理論有重大影響。費雪—希克斯的資本概念明確地包含“時間”因素,我必須指出,這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影響——在費雪和龐巴沃克之間有過長達十年的關于資本問題的論戰。
于是資本的價格,費雪說,應等于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值,并且,費雪指出它的支票貼現值敏感依賴于它的支票貼現率。沿著費雪的思路,形成了今天被稱為“金融學”的這門學科。在金融學里,費雪定義的資本,被稱為“資產”(asset),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資產是“IOU”(口語“我欠你的”縮寫),于是意味著人情世故和社會關系可被納入資本理論。根據因金融學貢獻成為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的托賓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辭典》撰寫的條目,“金融資產”就是可轉讓的“我欠你”。
一項金融資產的價格,只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關于各類可轉讓的“我欠你”的市場里才可能被揭示給觀察者。基于上述的費雪思路,這當然也就意味著,首先,一項資產的支票貼現率,只有通過金融市場才可能被揭示出來。其次,回報率相同的全部金融資產的集合,可根據不同的支票貼現率被劃分為不同等級的風險。因此,全部資產的集合,可被“回報率”和“風險等級”這兩概念劃分為相互不交的子集并且這些子集的并集,就是全部資產的集合。
技術性的問題在于,怎樣度量一項資產的未來現金流的回報率和風險等級?最初,托賓和諾貝爾獎金融學家馬柯維茨(H. Markowitz)用一項資產沿時間排列的單位時段未來預期收益偏離它的單位時段預期平均收益的統計量(均方差)來表示它的風險等級,并且以它在單位時段內的預期平均收益來表示它的回報率。由此構成“回報率-風險等級”二維平面和在這一平面內馬柯維茨“最優資產組合”理論的基礎——“有效邊界”。